一聽到「研究」兩個字,可能會認為「研究」是不是要很花時間或是很花錢,但其實不會,只要知道怎麼做,也能在時間很少很寶貴的新創公司把 UX 研究做得又快又好,有產出、省時間、有效率又節省費用。
這篇文章要分享一些經驗與建議,給想在新創公司做 UX 研究的人,不管是 UX 研究員,還是設計師、PM、工程師都能參考,但前提是以下的建議,還是需要一些練習才能做得好,尤其是 UX 研究,很容易做錯了卻不知道哪邊有錯,如果把錯的研究結果應用到產品上,那就會不太好了。
以下是一些在新創公司做 UX 研究的建議:
1. 研究不用試圖找出全部問題,找到小部分問題就可以前進了
在新創公司不只做研究的時間少,開發的時間也很少,所以研究不用找出大部分的問題,找出小部分問題,或是找到兩三個夠關鍵的問題就夠了,幾個關鍵問題交給開發工程師解決,可能工程師就要加班到爆炸了。
不用想著一次找到所有問題,也不要覺得找到越多問題越好,就算找到很多問題,所有問題還是會被列出優先順序。時間少,能改的問題還是那幾個優先級比較高的問題,其他的問題就會被排到後面,有可能隨著時間越排越後面,因為更重要的問題源源不絕的冒出來,所以記得在新創公司做研究要小步快跑,發現幾個關鍵問題就可以行動了。
2. 拿到研究題目之後,先研究「研究題目」是否正確
錯的題目不會讓你得到對的答案,請記得別人給你的專案題目多半是有問題的題目,尤其是在新創公司,因為新創經常要面對許多未知與混亂,沒有多少人一開始搞得清楚自己設定的題目對不對,所以當題目交辦給自己的時候,一定要先研究「研究題目」對不對,不要馬上去做研究,先釐清題目是否正確。
不用擔心先研究「研究題目」要多花時間,或是會讓自己延後產出,因為多花的時間是值得的,況且研究錯的題目會得到錯的結果,所耗費的時間跟金錢也是白費,然後再加上用錯誤的研究結果去開發錯誤功能,浪費的時間跟金錢反而更大。做錯研究題目,最後還是要從頭做起,該花在研究「研究題目」的時間一點也不會變少。
用最暴力簡單的方法計算一下花的時間,有先研究「研究題目」跟不研究題目,直接做研究結果做錯所花的時間。假設最後都做對了,時間花費大概是這樣。
a.直接做研究,不研究題目正確性:
假設研究花兩個禮拜,開發兩個禮拜,加起來四個禮拜,因為做錯所以重做,假設換題目做對了,加上開發可能又過了四個禮拜,所以做到對總共花了八個禮拜(相當是兩個月)。
b.先研究「研究題目」正確性:
假設多花一個禮拜去研究題目正確性,找到對的題目之後做研究花兩個禮拜,開發兩個禮拜,所以加起來是五個禮拜,比起上面 a 的狀況少了三個禮拜。
三個禮拜對新創來說也是寶貴的時間,但三個禮拜是假設狀況,真實狀況是新創公司浪費的時間通常會更多,因為 a 的狀況是假設第二次做研究題目就做對題目對了,但如果不曉得要先研究「研究題目」正確性的話,也很不容易在第二次就做對,大概會連續做錯好幾次,加上開發跟著一起花時間錯下去,可能讓新創公司過了將近一年還在原地踏步。
3.找對研究題目之後,先找二手研究資料
題目找對之後,也不要馬上跳下去做 UX 研究,因為很多題目可能都被研究過了,先去找別人做過的研究報告,有些報告或許就能直接或間接拿來參考,如果運氣好一點幾天之內就能發現一些很有幫助的報告、找到關鍵問題跟重點,但如果是自己從頭做研究可能就要比較久的時間。
4.了解商業模式的重點與問題,再做用戶研究
先從了解商業模式開始,才會抓得準要研究什麼。如果從用戶研究開始,而沒有了解商業模式的重點跟問題,這樣的研究很容易得到一般性的結果,一般性的研究結果會很難用來解決或幫助公司商業模式面臨的問題,就像網路上可以下載到很多一般性、大範圍的用戶研究報告,但很難應用在自己的公司,因為這些報告沒有針對自己公司商業模式的重點與問題去研究,當然會很難應用。
這是一個容易踩到的陷阱,一踩到就會很浪費時間,假設先研究用戶而沒有先去研究商業模式,研究可能花了幾個禮拜到兩三個月,結果研究報告不能很好幫助新創公司解決面臨的問題,時間也就白費了。
5.把易用性測試、探索式訪談、脈絡訪查一起做
在新創公司時間不多但又要做研究,克服時間少的方法之一是把易用性測試、探索式訪談、脈絡訪查同時一起做。這三個方法可以同時一起做,但先要學會各個研究方法怎麼做,然後練熟之後,就比較知道怎麼截長補短混在一起做,跟練功夫一樣,不同招式可以混合運用,但混合運用之前要先熟練個別招式的基本動作。
在新創做研究的時間,多少才算合理?每家新創公司能給的研究時間不太一樣,有長有短,長的可能超過一個月,短的可能一個禮拜之內。大致上來說不太需要擔心在新創時間很少,因為新創公司的研究題目方向通常比較一致,跟顧問公司不一樣,顧問公司的客戶或研究題目多樣性比較高,一下子可能是研究遊戲,一下子可能變成研究香腸產品,會換來換去,所以有時候在顧問公司做研究會比在新創公司難上一些,因為在顧問公司一下子要快速學習大量的領域知識,問對問題、找出重點、規劃研究、把研究做完,然後還要在不同專案中切換腦袋,一下香腸一下遊戲,這些都不是簡單的事。
但新創公司的研究題目不太容易換來換去,比較不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忽然從遊戲變成香腸。長時間可能會換,因為新創發現題目或產品沒機會,做不下去所以 pivot 了,這樣就會轉方向,大致上來說不太會在短時間內換題目。
可以這麼思考在新創做研究的時間有多少,假設新創能存活一年,那研究新創題目的時間就有一年,只是在新創公司交付研究結果的時間點變得比較短,可能被切成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就要交付一次,所以重點是怎麼在短時間內有產出,想要短時間有產出,可以繼續看看這篇文章的建議,例如下一個建議,做游擊式研究。
6.只要有時間,就去做游擊式研究
盡量把時間投入做研究,新創公司多半壽命短,每天事情一堆,能研究的時間不多,如果有合適的機會,就要盡可能去跟每一個生活中遇到的人做訪談與觀察,拿產品給他們看,聽聽他們的看法。例如跟朋友吃飯吃到一半,聊到最近做的工作,有好機會能把產品拿出來就拿出來,不能的話就說給對方聽,觀察對方反應。
有人可能會問,去跟生活中遇到的人做訪談,不是會有些受訪者不適合的狀況嗎?當然可以訪談,只是要自己知道對方的適合程度就可以。
基本上會判斷受訪者的適合度,但不是以適合度來過濾受訪者,適合度是用來判斷對方的回饋有多少可信度,如果對方不用這個產品,那對方談論產品該怎麼改善可能就不太有可信度,雖然對方不用產品,但如果是想了解不用產品的原因,對方的回饋就相對比較有可信度。
事實上,遇到的多數人都可以做訪談或觀察,只要知道什麼可以觀察,或什麼該採信就可以。
如果是遇到產品的目標使用者,能用來測試對產品的需求強度。如果遇到小孩或老人,就能測試產品部分的介面易用性跟易學性,老人跟小孩很適合測試易用性跟易學性,連他們都會用,那某方面可能說明產品的設計已經有一定的水準。
遇到沒聽過產品的使用者,可以測試產品名稱跟說明的清楚程度,了解容不容易傳播,或是了解對方聽到沒聽過的新產品會有什麼偏見與預先假設。遇到死都不用產品的使用者,可以了解他為什麼不用,或許解決了他不用的障礙,就能夠開發新市場。
有機會採訪就採訪,都可能會有意外收穫,因為新創公司面對的問題之一,可能是產品的目標族群設定錯了,認為會用產品的使用者可能不會用。以為不會用的人,但最後發現他們非常喜歡這個產品,這都是可能發生的事,所以只問覺得會用的使用者,就像把探索機會的大門關上,是比較不好的作法,要記得多問幾種類型不同的人去發現新的機會,就算你認為他們可能不用你的產品。
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,歡迎加入 Conversion Lab FB 粉絲團,獲得最新的 UX 與轉換率優化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