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感枯竭嗎?頭腦風暴幫你找到好點子!

你是不是常常認為自己不夠有創意,創意是一群鬼靈精怪的人們靈光一現下的產物?或是面對一個問題時,認為只有單一的土法煉鋼方式能夠處理?還是遇到一個新的挑戰時,腦子一片空空,沒有好想法?也許「腦力激盪」可以推波助瀾幫你一把。

腦力激盪/頭腦風暴是什麼?

「腦力激盪」(Brainstorming),或又可稱作「頭腦風暴」,是設計流程中常見的一個步驟,呈現在個人執行獨立思考,或者小團體以工作坊的形式討論,甚至到多人參與的線上討論。

團體式的腦力激盪對於一個專案前期展開是很有幫助的,透過小組討論能夠發現各種可能性,小組成員相互影響下,讓每個人可以跳出自己的思考模式,快速的將點子發展想法。與個人獨立思考相比之下,團體式的腦力激盪更屬於一種發散性思考的過程。

這裏將要介紹團體式的腦力激盪,到底是怎麼執行的,要怎麼準備,在過程中需注意的小技巧,和激情過後的收斂。

腦力激盪的事前準備與執行

Photo by _dChris/ CC BY
Photo by _dChris/ CC BY

一般來說工作坊的時間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,議程包括前提介紹,討論二到四個問題,與討論後的投票。

主辦者需要事前準備好針對想要討論的目標而設定的開放性問題,這種開放性的問題通常以「我們如何…」( How might we…? )為開頭,其目的是為了激發參與者的想法,而非要求他們提供正確答案,所以儘量避免是非題或選擇題,例如:

✓ 我們如何重新設計線上體驗,能夠支持學習者從頭到尾的完成線上課程?
✗ 是否需要新增線上服務,以支持學習者完成線上課程?

最好將題目清楚明顯的列印在A4或是A3的紙上,在討論過程中讓參與者不論坐在哪一個位置都能夠看到。

工作坊參加人數可以只有少數幾個人,也能夠是十幾二十人稍大的團體,人數多時通常會分成幾個小組,一個小組五至八個人。主辦者要準備各種所需要的文具與工具,譬如說各種顏色的麥克筆、便利貼、評分貼紙,還有「點子便條」。若是還有一些吃吃喝喝的小點心,可以讓參與者心情輕鬆愉悅,那就更好了。

「點子便條」是半張A4大小的空白紙,僅有一個標明主題的欄位,參與者都會得到一疊空白的點子便條,每當參與者有任何想法時,一個點子寫或畫在一張便條上,向所有其他參與者說明想法,然後貼在一大面的空白板子上,以供所有人瀏覽,若是其他人從別人的點子獲得啟發,可以繼續延展這個想法。

一個主題討論結束時,每一個人都會獲得一定數量的小貼紙,投票給自己喜愛的點子,讓專案所有人在工作坊結束之後能夠參考。

腦力激盪期間務必注意的七個小技巧

腦力激盪實際上是沒有任何規定的,每一家公司/學校/團體可能多多少少作法有所差異,美國的設計創新顧問公司IDEO為大家整理出了七個實用的基礎規則:

  1. 暫緩評論
    「沒有差勁的點子,只有更多的點子」,不論一個點子有多違背專業考量下的可行性,別十萬火急的解釋這有多不對,讓他去,也許會發展出從來沒有考慮過的有趣想法。評論也比較容易抑制參與者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  2. 鼓勵瘋狂的想法
    瘋狂的想法雖然看似很偏離常理,現今各式方便的商品或服務都是從一個瘋狂的想法開始,現在不可能發生,在一段時間的計畫研究過後,也許就能夠成真,執行的事情留著之後來煩惱,在腦力激盪工作坊是讓人無限做夢的時間。
  3. 疊加在別人的想法上
    正面的看待所有的點子,儘量少說「但是」,取而代之的是「不僅這樣…,還可以」,讓一個點子成長成一個想法。
  4. 避免離題
   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,若是偏離了想要解決的目標,討論便失去了意義。
  5. 一次一個主題,一次一個人說話
    避免過於混亂,一次只討論一個主題,並且尊重每個人發言的權利,當一個人在發言時,時間專屬於這個人。
  6. 想法視覺化
    人對於接受外來刺激的管道有很多,小組討論時多半以聽為主要的管道,當無形的想法被畫出來或寫下來被看到,視覺的影響能夠幫助人腦分析和思考,進而得到新的啟發,討論上也帶來方便。
  7. 越多越好
    點子永遠不嫌多,舉辦腦力激盪工作坊就是為了在短時間內,集合多個人的力量,快速的獲得許多想法。

激情過後

很多人會誤以為在腦力激盪工作坊結束後,就應該獲得一個結論,否則這個階段將被視為失敗;然而我認為腦力激盪是一個過程,不是方向決策會議,在工作坊結束之後,專案所有人需要花點精神與時間,整理、歸納在工作坊得到的啟發,就實際的資源狀況與經驗理性地判斷哪些想法需進一步探究,而哪些應該捨棄。真正的概念是需要不斷地思考淬煉而來,雖然腦力激盪工作坊不一定能夠直接完成一個完美的點子,但是可以視為一個很好的、開始概念發想的觸媒。

 

參與討論